我的探索

─── 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開門【聖經】

1976年前後對我的繪畫生涯而言是一個大瓶頸。很明顯的我已處在一個無可避免的高原狀態。我嚐試了全然相反的幾何結構(1979年)也用了潑灑的自動性技法(1981年)以及延用Post Paintly Abstraction呈現材質的實驗(1983年)。當然,這些都給了我某種程度的養分,但畢竟無法以個人的語彙傳達自我的內心世界。追求自我獨特的表現一直是藝術工作者(特別是造型藝術)所渴望企求的,但是能夠達到而卓然有成的畢竟不多。表現是由內而外(誠於中而形於外),每個人的內心世界都不一樣,但為什麼作品卻經常出現類似的風格呢?我極力思索,答案是:(一)內涵不夠充實。(二)手的滯礙(手執)。
1986年春,某日,我給自己一帖藥方:
1.不預謀,止於當止(絕對主觀的認定)。
2.盡量採取垂直水平的十字構成,期內涵不框於形式。
3.用最簡單的技法,點、塗(近於機械式的)讓材質充分流露其本相。
4.過程中,畫面物理的量由少而多,視覺的量由多而少。
5.精神的、中國的、人文的、關懷的。
6.強化自己固有繪畫語言(由過去的作品中尋找)。
接著的一系列作品是在暢所欲為毫無窒礙的情況下完成的。因此證實:形式不是外鑠可得,而是內蘊充沛再除去表現上的束縛後的自然流灑所達到抽象的豐美無窮之境。
內蘊的豐足來自多方的汲取。把根部伸展至更廣大的土壤。跨越學門的研究與陶冶絕對有益。另外,對工作的敬虔態度與對虛浮的無求,是保持正確方向的關鍵。
莊子達生篇「梓慶削木為鐻」的故事一度為我印證了自動性技巧的價值,也在一段時日之後提供了一個好藝術家養成的必備條件。故事是這樣記載的:
梓慶削木為鐻,鐻成,見者驚猶鬼神。魯侯見而問焉,曰:「子何術以為焉?」對曰:「臣工人,何術之有!雖然,有一焉。臣將為鐻,未嘗敢以耗氣也,必齊(註)以靜心。齊三日,而不敢懷慶賞爵祿;齊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齊七日,輒然忘吾有四枝形體也。當是時也,無公朝,其巧專而外骨消;然後入山林,觀天性;形軀至矣,然後成見鐻,然後加手焉;不然則已,則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與!」註:齋戒字古多作齊(辭海)
好的藝術家必須:
1. 靜心(不僅限於齋戒之其他方法)
2. 不敢懷慶賞爵祿(不求功利)
3. 不敢懷非譽巧拙(不圖虛名不計得失)
4. 忘吾有四枝形體(創作時不執著自我,即捨的功夫)

而我,不是已經達到,但我確信這是一條坦途,值得一生驅馳的坦途! - Feb.9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