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觀之美 – 林勤霖的現代繪畫

靜 觀 之 美 ─ 林勤霖的現代繪畫
藝評家 孫 旗

如果要問林勤霖的繪畫是那一類?恐怕只能說中國的現代繪畫,因為它具有西方現代主義的外表,而其內涵則是中國哲學的靜觀之美;他是重視後者的,對於外表不過是媒介的構成而已。

英國現代藝評家愛德華.路西-史密斯認為,藝術品的分類,不是通過對作品的外貎或材料的觀察,而是去問這個藝術家的意圖是什麼,似乎根據他宣稱的創作意圖就足以證實任何作品是什麼樣的了。因此,我們無法說林勤霖的繪畫是西畫還是國畫,他宣稱(作品的暗示)的只是靜觀之美。從中國哲學的心性之學而來的創作意圖,但是從畫面上令人沉思而不是感情的激動,則又富有許多的禪意。

生在今日的藝術家,站在東西方藝術的十字口,實在需要相當的定力,否則很容易迷失,對於西方現代藝術的多彩多姿,因迷醉而走進西方的現代藝術。可是作為一位中國畫家,應該守住我們的文化立場。方東美先生說,西方文化走的是科學路線,所以產生邏輯與知識;中國文化走的是藝術路線,所以產生思想與人生。因此,十八世紀開始,西方科學發達,提昇科學精神,因此西方藝術產生多種多樣的造型,不得不偏重視覺的悅樂;而中國藝術一直是重意,形式只是媒介,意念的附麗而已,因此,造型的侷限性,使中國藝術的進歩很慢;作為一位中國現代藝術家,如何對西方藝術取其優長捨其所短,就需要其抉擇的慧眼,絕不是跟在西方造型變化後裝模作樣。

有人主張「就畫(藝術)論畫(藝術)」,我想很容易流於「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局限性。同時,就畫論畫,只有從其形式與技法上去談論,而形式不過是藝術家的媒介或符號、語言,亦如文藝所用的文字,它只不過是用來表達作家的意念而已,如何重要呢?也是「繪畫語言」,意念與語言比較,孰輕孰重?那麼,如何才能看到廬山的真面目?如何才能看到繪畫(藝術)的真面目?我想只有在廬山之外才可以,把繪畫(藝術)放在文化系統的脈絡中才可以。繪畫也好,藝術也好,都是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

我們要看出西方現代藝術的面目,也只有先審視西方文化,美國已故社會哲學家索羅金(Sorokin)認為西方文化已降到最低級的「物質文化」(亦稱感覺文化),所以大聲疾呼要提昇文化層次,中間一層是理念性文化,最高一層是宗教文化(理念文化)。同時,「物質文化」是理性哲學的重智主義所產生的(重點是智、情、意),科學思想亦由此而生,重視藝術品的外貎多變,是非常自然的。愛德華. ¬¬¬¬¬路西-史密斯指出西方藝術在七十年代,產生色情藝術、環境藝術、政治藝術、同性戀藝術—–簡直走到了反藝術的死胡同,他判斷今後將要回轉到過去的時代。這個死胡同可以用「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來代表,現代主義藝術是反映創作者所想像的完美事物,後現代主義藝術則是追求絕對平庸、絕對醜惡的結果。後現代主義並不是延續現代主義,而是反現代主義了。我想西方在二次大戰前後興起的存在主義哲學(重點是情、意、我),反唯物論、反機械論;加以戰後的人與客觀環境不協調,又無法改變客觀的環境,產生一種疏離感,也就是一種無奈的心情,抽象畫正是表現這種無奈的情意。只有抽象畫的時代才與東方藝術重意念的精神若合符節。作為一位中國現代藝術家,站在中國文化立場,能不能追隨西方呢?如果沒有此一深切認識,稍一不慎,能不流於滿足視覺悅樂的形式主義嗎?我想林勤霖是有此認識的,他沒有一直追隨下去,他取其造型多變,仍以其意念的表達為基準。嚴格說,藝術有什麼用呢?愛因斯坦認為,文學藝術的最大價值就在於它能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他說:個人的生命只有當它用來使一切有生命的東西都生活得更高尚、更優美時才有意義。並且他認為,文學藝術的崇高使命就是教育人,提高人類的精神境界。那裡是企圖用形式的色彩繽紛、構圖奇特令人視覺震驚的呢?而且震驚也就一覽無遺了。林勤霖不畫這種令人震驚的畫,無異是內斂的、含蓄的,而含蓄卻是中國美學的一大優點,所謂畫如其人,他的性格也確是含蓄的,中國民族的特性、文學藝術的特性也都是這一風格。他要求欣賞者,不要問為什麼畫這些東西,而要欣賞者進入畫中的世界。正如英國藝術家薩姆.史密斯(Sam Smith)所說:「隨著我年事的增長,我對事物的外觀越來越不感興趣,而對它們內部蘊藏的精神越來越感興趣;所以我意欲讓人們看到我作品內在的東西,而不是看它們的外表。」史密斯和林勤霖,都在畫中為觀眾提供想像力的空間,讓人欣賞畫的最重要的素質。林勤霖說,他作畫時並未事先設計(Design)畫什麼,而是性(興)之所至,從他心中自然地流瀉出來;這就接近禪畫了。同時,他的畫都是黑白,沒有色彩,在心理學上,色彩是刺激慾望的,黑白在西方藝術中不算色彩,所以他的畫不會刺激人的慾望,相反的,又使人靜觀而產生沉思之美,加上廣大的想像力飛翔的空間。我想王維在退隱藍田別墅禮佛時,提出「水墨為尚」的觀念,和石濤的畫,都使人「一念不起」,對客觀東西沒有慾念就使自性突出。至於畫面上的任何東西,正如六祖慧能因「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頓悟禪境。不必計較畫面的東西,只要隨著畫家的意念而流轉。

貝多芬的座右銘:「出自內心才能進入內心!」與林勤霖的不著一念的內心,是很相似的。他的畫毫無故意要表現什麼,一切都出乎自然之美的流露。
我想任何一幅畫用客觀標準去品評,都不能毫無缺點,但是畫家能將其內外的閱歷表現得「恰好」的一致,就已盡了他創作的職責,別無苛求可說了。最後,我引用莊子:「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及陶淵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來對林勤霖的繪畫作一簡評。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