攬雲入懷陶然忘機

大約有十年沒看過吳熙吉的畫了。自從他去了埔里之後更是所知有限。但對一個那麼執著的畫者,我從來不擔心他的成長。許多畫者都有相同的經驗:停筆可能是另一種進取。他的新作再次的印證了這句話。

印象中他過去那些點描的作品雖然已經脫離了「寫景」,但他那些慘澹經營的鑿痕再再都顯示出討好視覺的意圖。當畫作不再僅是刺激感官的問題時,偏重於心靈探索的「東方式」抽象應運而生。(這類作品不單只是東方藝術家所獨有因此不能名之為「東方」的抽象)它們不涉科學或哲學的知識(形的範疇)而重超乎時空內在性格的生命陶鑄(象的範疇)。如此使得欣賞之門由目視轉向神遇。或許正是由於這種感官的退位。有許多論者即以「禪」來概括吳熙吉的作品。對我而言,那只是一種順應自然、信手拈來的從容:狂放揮洒而沒有流氣,明艷照人而沒有俗氣。我不懂「禪」,但我相信刻意的經營或是強解都已遠離禪的機與理了。蘇東坡臨終時面對維琳方丈和錢濟明的「著力」提醒,他最後的四字真言「著力即差」彰顯了他是真正明心悟道的人。極有可能吳熙吉是從「對微觀與宏觀的相通性」領悟了「著力即差」的道理。他的作品由遠觀的「畫雲」翻轉成近炙的「入雲」。入雲的結果就是「忘形」。之後畫者自證自明的直觀將「偶然」合法化為「必然」。過程中他在大塊的渲染下以另類工具的揮灑而驚喜連連。這種自動性的「無為」與子瞻先生之所晤若合符節。只是這種好景有時而窮。如何適時注入潛意識所主導的「有為」(廣義的自動)可能是他未來的必經之途吧!特此祝福! 2009.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