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見昔日播種成新苗

喜 見 昔 日 播 種 成 新 苗─寫於林勤霖個展前
畫家 羅清雲

與畫家林勤霖認識早在二十三年前,當時我剛踏進高雄中學任教美術,他正是一名在校生,學業在校出類拔萃,尤其是美術的表現格外突出,視同宗教一樣虔誠地工作著,在繁忙的課業裡,每周他總是自我期許地在美術表現上作最大的努力,定期準備一大卷成果帶來向老師請求指導。如此一直維持到畢業
離去,其間很少間斷,作品張張完整,美得可愛,使我感受良多。
記得第一次見面,勤霖手中握著二十多幅作品攤開在我的面前時,我頓感驚訝,一名初學者怎會如此具有圓熟的表現法?畫面美極了,雖然風格受立體派的影響,但又找不出究竟受那一位名家的影響,作品裡將近十幅的畫題都是「彈琵琶的人」,每幅的畫風各異其趣,構成法或色彩皆有特色,顯露出才華洋溢。當時的表現力已超越了一般的專科生,真是欽佩。畫理方面也相當的深入,常見他身帶小冊子記載有關的理論。談起前衛性的畫理頭頭是道,為師的深怕被考出了範圍。
畢業後,美術科系榜上無名才是驚奇,怎麼會呢?查問下,原來他並沒有投考美術系的意向。他有相當固執的見解。他說:「我的繪畫是追求純粹的和尖端的表現,沒有絕對要上學院去學習的必要!」他相信抽象的表現絕不是由寫實進階演進而來的,它們只是繪畫中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表現形式。如同不同語言各有不同的特性,用不著誰先誰後來學習。因此,他一開始便選擇了抽象的路線,盡全力孤注一擲!
他的繪畫表現深受前衛繪畫理論和社會背景的影響,並對傳統繪畫思想沿革的遲緩作了抗拒性的反應 。中學時代就受西洋立體派和超現實派的影響,直接研究現代名家的優點,企圖建立一個有力的新畫風和思想體系。
一九六五年,他開始摒棄立體半具象的影子,朝向更純粹化的表現,毅然走向抽象的領域,其間發揮了多樣性的抽象型態。在技法發現與自由造型得到相當的成果。同時,他也不斷地質疑,不斷地尋找自我,終於發現多年來的努力並沒有落實,創作成分非常薄弱。於是把畫筆擱置下來,作了一次長期的檢討,期能羽化更得昇華。
一九八二年,終於領悟到夢寐以求的「自我創作」有了一個頭緒。先把周圍已工商化的環境理出它們的基本精神和構成的形成因素,並大量使用目前可供使用的新興材料與用具。不計得失的租用一間五十多坪的畫室,設備數架大小不一的空氣壓縮機、大型抽風機和工作台,極像是一家修車廠,四、五年來他就埋首在此間瘋狂作畫,作品已把這一間畫室堆擠得如同倉庫一樣,如此龐大的「工程」真叫人肅然起敬。
他的新作品,是那麼純粹化,選擇垂直及水平的方形構成是將二十年來感性的抽象意識轉化為更具體、更符號化。其對材質的獨特表現,是一種智慧的選擇。
本次承蒙高雄市立社會教育館謝館長的賞識,特邀前來高雄展出,實為高雄市民之福。將帶動高雄更新潮繪畫風氣,展出盛況可期,在此預祝展出成功。
- Jan.30 1988

按:1. 羅老師第三段所提「抽象」係指廣義的抽離的抽象,包括立、超兩派。
2. 第六段所描述與實情略有出入,可能是羅老師對當對混亂的環境無法一一釐清所致。